幼時的記憶里,春節前一個星期父母就開始各自忙碌,為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孩子花枝招展的新衣服。父親是家里的廚師,一個在村里小有威望在家又是好丈夫的男人,他說:“做一桌好飯看到你們吃得滿心歡喜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!蹦赣H心靈手巧,飛針走線,總是先把爺爺的過年穿的新衣縫好,再把我們四個孩子每年一次的新衣服一邊縫制,一邊修改。把有限的布料,加上母親的構思,縫制成樣式新穎、顏色搭配的衣服,穿上都是心花怒放的,母親比我們更開心。守歲時,在父母親慈祥的關注下,盡情嬉戲,盼望明天快快到來。
幼時,父母因為生計起早貪黑,四處奔波,但每日三餐的飯食都是熱乎乎的;大人孩子的衣服雖舊但總是漿洗得干干凈凈,這兩件事他們從不湊合。而且每逢節日我們還會吃到應景的美食,冬至的餃子,清明節的煎茄盒,春天里的蒸野菜,夏天里的麻汁涼面,秋天里煮花生等等。最盼望的是每到生日時荷包蛋臥在碗底的那碗生日面。
這就是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里,父母對我們傾盡全力的呵護與愛了。長大后更加明白,那也是父母各自家庭教養的秉承,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堅持了好多年,用一個幸福的家告訴我們,有付出就會有收獲;用一桌子好飯告訴我們,愛都在每個平常的日子里;用每一件合體的衣服告訴我們,在平凡的每一天都要好好愛自己;用一生的嚴格自律告訴我們,教養來自幾代人的堅守,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人。
父母一生盡心為長輩們養老,又盡力撫育子女,他們都不是多話的爸媽,卻用幾十年不變的習慣與付出,讓我們了解到了教養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,而且引以為傲。父親說:“過好自己的日子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孝道,也才會有幫助別人的能力,心胸大攬事多了都是愛,心胸小攬事多了都是怨!
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讓我知道家要有家的樣子,孩子要穿的干凈整潔,吃的衛生溫暖,耳濡目染的東西會滲透到骨子里。結婚之后我的家被收拾得一塵不染,給孩子洗澡做飯,陪孩子學習玩耍,甚至看書學習成了半個兒童營養學家和兒童醫生?此茮]有人教我這些,可都是父母曾經為我——做過的事情。
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孝而親不待。父母親都已經在天堂,但他們的兒女每家都能做出一桌好飯,家里井然有序、溫馨和睦。然后也用這種傳承下來的教養告訴我們的孩子,為人處世慎獨慎行,求取學識盡善盡美,唯有付出過才能歲月靜好。
(羅秀娟)
|